你决定成为精英,还是选择继续当“穷人”? | 冰川话题
如果你决定成为精英,那你就是一名精英,即使你口袋里没有一分钱,你依然可以是一名精英。而一个人即便家缠万贯,只要他追求的依旧是那些稀缺物,那他依旧是一个“穷人”。
前两天有新闻说陕西一大学教授及其夫人在小区殴打环卫工人一事。打人的时候,这名教授夫人叫嚣说:“我挣多少钱,你挣多少钱,你挡着我挣钱了。”当有人赶到现场阻止时,这名教授还说是“环卫工人让他打的”。
根据现场图片反映,事件应该起因于环卫工人的垃圾车挡住了教授的车。环卫工人早上因清理垃圾把车停在过道上,教授要求环卫工人快点把垃圾车开走。大概是环卫工人动作不够快,引得这名教授气不出头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人打了。
当个人信息被公布在网上后,网友的愤怒更是升到了极致。这名教授曾在中科院上过研究所,后来留日留美,履历光鲜,是高校花重金聘入的海归博士,身上背负着各种重大课题。可想而知,网友之所以愤怒,除了打人行为太过分,还因为打人行为与教授该有的形象不符。
▲环卫工人被打到在地
可是,打人行为和教授身份有必然关系么?
如果多留一个心眼,就会发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,打人事件简直算得上是家常便饭。行人和行人打架、开汽车的和开电瓶车的打架、开汽车和开汽车的打架,哪里不多见?别说在马路上,即便在学校这样的“文明地”,也会看到有人为打篮球抢片场地而打架。
说实话,我自己就是这么一路打过来的。这个事件之所以火,恐怕更多的原因不是打人,而是教授打人,如果抛开身份不谈,恐怕新闻性不会这么强。
我这么说并不是想为打架者做任何正当性辩护,而是想追问“为什么打架会成为一种民间社会所惯常使用的手段”。我提醒大家把关注点放在打架这个事而非教授这个身份上面。
杨樾老师根据网络上被公布出来的教授简历在朋友圈评论道:“陕西科大暴打清洁工这个海归教授自己是从农村考出来的,即使在海外读了博士,被千万年薪聘为教授,看起来也还是像个县城青年,说这些不是歧视底层,而是这些年底层互害越发残忍,对底层下手最狠的往往就是这种从底层挣扎出来的人。”
杨老师说得对,但是他说的底层经验其实不仅发生在农村,城市里情况也差不多。我们可以随便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史,一路过来,谁不是刀光剑影。
我们难过,觉得教育程度高的人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,其实高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。事实上,我们的教育正是这种底层经验的塑造者之一。
为了进入一个升学率好点的高中,谁不是参加这个提高班那个培训班,经过一路厮杀,拼得过的进重高普高,拼不过的人进职高技校。进入前类学校的往往看不起进入后一类的人。到高考阶段,各位也都是每天早上六点战斗到晚上十二点,能把别人拼掉的进入985、211,拼不过的进入二本、三本。
无论是大学实习,还是学校学术资源方面,进入前两类学校的人都能获得比后两类学校的人更多资源。在心理养成上,前一类的学生也会对后一类的学生形成更多的鄙视。进入职场求职所面临的处境也差不多,方式顶多从公开打人变成了背后的阴算计。
▲学生在中高考的重压下“吃苦”
大家都在厮杀与掠夺。这种掠夺环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大家心里促成了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的观念。让人感到失望的一点是,这种观念已经被大家认作为“真理”。
就这点而言,教授夫人的“挣钱论”恐怕不只是她或他的心声,而是所有人的心声。如果说教授的生存经验是“穷人经验”,那么问题可能是我们这个社会依旧还是一个“穷人社会”,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,每个人都是“穷人”。可怕的不是穷,而是“穷人经验”所塑造的“穷人社会”以及在这个社会中所养成的“穷人思维”。
所谓的“穷人思维”,就是觉得这个社会总是残酷的,人性总是坏的,只有战胜别人自己才能生存下来。可是,战胜了别人,转身成了富人,就能够安稳了吗?
恐怕也不是。
我周围有很多朋友现在都面临小孩上学的问题。我那些同学小时候成绩都不怎么好,很多没进重高、重点大学,有些甚至高中毕业就出来干事了,现在混得也都还可以,按收入来说,我看至少也都五六十万一年。
五年前他们跟我说的话是,“我小孩以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学区房补习班什么都没用,都要靠自己”。今年跟我见面的时候,他们都考虑着买学区房,想着法子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去。现在每天白天送各种班,晚上还要陪读。
问其原因,无非是想把孩子培养成“人上人”。没人甘心,也没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没出息,没人接受得了自己的孩子仅仅当个“人”,更没有人关注孩子的感受。
在他们的意识中,既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中产阶级,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,就不想孩子再跌下自己已经在的社会阶级。
可是,社会本身有阶级吗?
我们今天所谓的中产阶级不就是按照一定的收入标准定出来的吗?但是,除了钱之外,还有其他什么合理的理由标准吗?用这种标准给社会人画像,让不同的人对号入座,这本身难道不值得质疑吗?我们今天的整个生活都在被一种错误的话语所绑架。那些所谓的高端、主流、时尚、品味等语词,哪一种体现的不是“穷人经验”呢?不都是商家为多卖点自己的产品而兜售的给普罗大众的概念吗?
过去的穷是多要一个包子而不得的穷,今天的穷是多要一个LV包包而不得的穷。
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第四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:“我们今天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幸福着想,而应该是谋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。因为,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,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。”
▲苏格拉底(左)与柏拉图(右)肖像
柏拉图的意思是,我们值得追求的并不是专属于某个阶层的幸福,而是能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幸福的一个共同体。获得这样的幸福无关于你到底是穷还是富,只关于你是否是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。追求这样理念的人,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英。
在《理想国》第一篇,苏格拉底问色拉叙马库斯“何为正义”,色拉叙马库斯说“那是强者的利益”,可是苏格拉底追问:难道人类追求的是利益而不是幸福吗?难道幸福就是利益的多少吗?
在柏拉图看来,利益都是稀缺物,而幸福以及幸福的源泉——正义——并非稀缺物,穷人才追求稀缺物,而精英追求永恒之物,即美德、责任、真理。简言之,精英并不是按照收入、学历、职业地位被划分成某一群体的那些人,而是那些决定追求幸福、追求实现幸福社会的人。
如果你决定成为精英,那你就是一名精英,即使你口袋里没有一分钱,你依然可以是一名精英。而一个人即便家缠万贯,只要他追求的是那些稀缺物,那他依旧是一个“穷人”。
(投稿邮箱:622007913@qq.com)
陶力行
冰川思想库特约研究员
心理健康被忽视,跳海跳楼自杀不断,中国留学生唐晓琳失联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
汇聚思想,分享观点
新公众号ID:ibingchuansxk
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,
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,
请于后台留言。